蜀盐走贵州、秦商聚茅台
坐落在贵州省仁怀市赤水河畔的茅夫烧坊,在清朝乾隆“蜀盐走贵州、秦商聚茅台”的黔北重要交通口岸茅台镇,就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,与扩建后的茅台酒厂一墙之隔。茅夫烧坊右前方一棵巨大的榕树处,就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三渡赤水河的渡口。
历史文化
洗征尘,疗伤蠲病,起虚扶羸,如洽春风
1935年3月16日,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,经历了二渡赤水后激烈的鲁班场战斗,主动撤至茅台镇进行短暂休整,红军战士用茅夫烧坊和旁边酒坊的烧酒(当时统称茅台酒)“洗征尘,疗伤蠲病,起虚扶羸,如洽春风”。也就是在这里,一代伟人毛泽东构思了奇妙的“茅台计划”:即三渡赤水、四渡赤水、南渡乌江、调出滇军,直插云南、巧渡金沙江。实现了红军长征途中伟大的军事转折,带领中国工农红军跳出了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,谱写了伟人毛泽东“戎马一生的得意之笔”。
汲赤水于泉洞,功需九醞,酵发八重,酒取七次,勾兑从容
新中国成立后,为响应政府号召,作为私营企业性质的茅夫烧坊,和当地的大小酒坊一道,合并重组,融入了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。改革开放以来,茅夫烧坊对原厂房修整扩建,秉承茅台酒传统工艺,使用当地红粮,“汲赤水于泉洞,功需九醞,酵发八重,酒取七次,勾兑从容”,酿造出无色透明“柔如凝脂,玉润珠圆,亦舒亦顺,亦柔亦绵”的优质酱香白酒,供人们享用时“情不自禁而深吸,沁入心田而悠远”。
红军长征的胜利,也有茅台酒的一大功劳
抚今追昔,感慨万千。茅夫烧坊精心酿造的茅夫烧酒,在为新时代作出新贡献的同时,始终传承着他的前身-------80多年前茅台酒的工艺特点,始终传颂着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品格。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曾说:“红军长征的胜利,也有茅台酒的一大功劳。”